近期,全球范围内,多个氢能项目相继搁浅,基本上都集中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这些国家今年以来无限期搁置的氢能项目总投资超百亿美元、规划产能达吉瓦规模。这场席卷欧美市场的氢能“降温潮”,凸显出氢能经济模式仍然较为脆弱。对发达国家而言,在支持政策摇摆、承购需求低迷、投入成本高昂、基础设施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夹击下,氢能行业亟需找到破除根本性经济挑战和技术障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否则追求氢能繁荣的愿景终将落空。
●美国优惠政策即将停止
根据美国7月正式生效的“大而美”法案,氢能项目最后一批生产税收抵免资格截止日期从2033年1月1日提前到2027年12月31日,这直接导致其本土多个绿氢项目受挫。
路易斯安那州首当其冲,该州目前有46个氢能和氨气相关项目符合此前税收抵免资格,同时美国最大的几个氢能项目也坐落于该州,其中包括技术初创公司Clean Hydrogen Works价值75亿美元的清洁氢项目、空气产品公司价值45亿美元的蓝氢项目,这些项目都可能因此面临拖延甚至“流产”。
油价网指出,“大而美”法案敲响了美国氢能产业的“丧钟”,失去税收抵免将严重削弱美国氢能项目的经济可行性。
事实上,即便有补贴鼓励,氢能经济性仍然充满挑战,这导致氢能热潮正在加速降温。全球范围内,数十家绿氢开发商都在缩减投资或彻底放弃旗下项目,原因在于低碳燃料需求疲软以及生产成本飙升。
去年,美国初创公司Hy Stor Energy取消了超过1吉瓦的电解槽产能订单,这批产能原计划用于密西西比清洁氢能中心项目。该公司表示,由于市场逆风以及项目落地延迟,使得即将支付的产能预订款在财务上不可行,但并未全面取消这个项目。
今年2月,空气产品公司宣布,将取消美国几个绿氢项目,包括位于纽约州价值5亿美元的Massena绿色液氢工厂。该工厂计划日产35吨液氢,但由于电网升级延迟、水电供应不足,加之无法获得税收抵免,且氢燃料电池车需求未达预期,被迫取消。
5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削减价值37亿美元的清洁能源项目,包括价值3.31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得州贝敦炼油厂氢能项目。该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蓝氢综合体项目,预计每天可生产高达10亿立方英尺蓝氢,原计划2027至2028年期间启动。如果无法获得财政支持,埃克森美孚将不得不取消这个项目。
6月中旬,英国bp宣布“无限期暂停”美国印第安纳州蓝氢工厂和碳捕获项目建设。
●欧洲多国项目推进艰难
在欧洲,大批氢能项目前景同样惨淡。据悉,bp已经取消了英国蒂赛德工业区的蓝氢项目,同时砍掉了同地的绿氢项目。同样在英国,空气产品公司退出了英格兰东北部价值20亿英镑的绿氢进口终端项目,理由是没有获得足够的补贴支持。
在西班牙,雷普索尔2月宣布将2030年绿氢产能目标削减63%,原因是监管不确定性、高昂的生产成本等。去年6月,西班牙电力巨头伊比德罗表示,由于部分项目资金延迟到位,削减近2/3的绿氢投资,并将2030年绿氢生产目标从每年35万吨下调至约12万吨。伊比德罗全球氢能开发总监Jorge Palomar表示,因项目补贴不到位,西班牙绿氢发展受到阻碍。
德国和挪威的氢能项目部署也挫折不断。去年6月,欧洲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宣布,尽管已获得13亿欧元的补贴,但仍要放弃价值25亿欧元的德国绿色钢铁项目。该项目旨在将位于德国的两座钢厂改造为使用以氢为燃料的熔炉,而氢可以从可再生电力中产生。德国意昂集团取消了位于本土的氢能设施建设并退出H2 Ruhr管道项目。
去年9月,壳牌以缺乏需求为由取消了在挪威建设低碳氢能工厂的计划,同一时期,挪威国家能源公司Equinor也以类似理由取消了向德国出口蓝氢的计划。路透社援引壳牌声明表示,没有看到蓝氢市场成形,因此决定不再推进相关项目。
根据Equinor与德国莱茵集团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挪威利用天然气结合碳捕获与储存技术生产蓝氢,并通过一条海上氢气管道出口到德国氢气发电厂。Equinor表示,由于氢气管道被证明不可行,因此氢气生产计划也不得不被搁置。
●澳大利亚旗舰项目开发商退出
澳大利亚也面临着同样残酷的现实。7月,bp宣布退出价值360亿美元大型氢能源项目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中心,该项目计划“风光”装机容量26吉瓦,计划绿氢年产能最高可达160万吨。
今年3月,大宗商品贸易商托克宣布,放弃在南澳皮里港铅冶炼厂建设一个价值7.5亿澳元、日产20吨绿氢的生产设施。两个月后,南澳大利亚州绿氢中心怀阿拉博尼森港氢能枢纽项目,因国家支持枯竭而终止,不得不解散氢能办公室。该项目原定于2026年初上线,帮助附近的“钢铁小镇”怀阿拉钢铁厂向“绿色”转型。
去年9月,澳大利亚最大独立油气生产商伍德赛德宣布,搁置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建设两个绿氢项目的计划。在北领地,提维群岛年产9万吨大型绿氢项目由于土地协议问题和新加坡客户兴趣减弱而被无限期搁置。日本川崎重工则以时间和成本压力为由,宣布暂停推进在澳大利亚Latrobe的煤制氢项目。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最大绿氢旗舰项目昆士兰州CQH2氢气中心也岌岌可危。6月,该项目主要开发商Stanwell宣布退出,同时表示将取消其他所有绿氢项目。CQH2氢气中心项目计划装机3吉瓦,价值超过140亿美元,原计划从2029年起向日本和新加坡出口绿氢。由于成本问题,昆士兰州政府于今年2月撤回了对该项目的14亿澳元财政支持。这笔政府资金原计划用于包括水、港口、运输和氢气生产的基础设施。
业内人士认为,发达国家氢能发展陷入“寒冬”,是经济性缺失、政策波动、基建滞后及技术替代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无法通过降本和技术突破来摆脱对财政依赖,还将有更多规划中的氢能产能化为泡影。